石墨电极与针状焦:性能特点、生产工艺及应用领域对比分析
生产要素结合
炭素材料的生产过程是一个需要严格控制的复杂系统。要生产出不同的炭素产品,必须整合原料、设备、技术和管理这四个关键要素,以及相关的专有技术。以石墨电极的生产为例,这些要素缺一不可。即使有优质的原料,若缺乏其他要素的配合,也难以制造出高品质的UHP或HP石墨电极。这就像制造汽车,光有好零件,没有先进的设备和工艺,也无法生产出优质的汽车。
企业若想持续生产高质量的炭素产品,必须合理协调这四个关键因素,并确保团队间的紧密配合。以我国一家炭素企业为例,过去由于未能重视管理环节,导致生产秩序混乱,产品品质波动不定。然而,自从开始重视全面管理后,其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。
针状焦质量差距
我国针状焦质量与国际同行存在差距。海外厂商在制造大型UHP和HP石墨电极时,多选用上乘的石油针状焦。日本厂商虽部分采用煤系针状焦,但仅限于Φ600毫米以下尺寸。目前,我国针状焦批次性能不稳定,难以满足生产大型石墨电极对高质量针状焦的要求,尤其是缺乏用于石墨电极接头的优质接头针状焦。
国内企业生产的针状焦,虽然性能指标与国际水平有所比较,但在实际应用上,问题不少。比如,一家大型的炭素企业,购买国外的优质针状焦成本很高,而国内的产品又难以达到质量要求,这让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。
性能评价手段
分析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成品在各个方向上的差异,是衡量原料针状焦质量好坏的关键途径。这种差异的大小,不仅揭示了针状焦的品质,也对电极的生产工艺有着显著的影响。在耐高温震动方面,具有较大各向异性度的电极,其性能远超那些各向异性度较小的普通电极。
目前国内对这一领域的评价存在一定难度。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煤基针状焦的产量超过了石油基针状焦。受成本因素制约,炭素企业在生产UHP电极时,往往难以完全使用国产针状焦,常常需要加入其他原料。这样的做法使得对国产针状焦各向异性度的评价变得不准确。
线性与体积变化
针状焦在电极生产中的石墨化工艺中,其线性尺寸和体积的变动特性表现突出。当温度波动时,针状焦会出现线性尺寸和体积的膨胀或收缩现象,这会影响到电极焙烧坯体在石墨化过程中的变化。不同等级的针状焦和煅后石油焦,其温度变化的范围也有所区别。
康菲英国工厂生产的石油针状焦分为三个等级,其线性变化、体积变化和温度区间的数据充分证明了这一点。掌握这些变化规律,对于在生产过程中精确调控工艺参数大有裨益。
热性能特点
日本大阪工业技术试验研究所的研究表明,焦炭的热性能不佳时,其线收缩的温度范围更广,且起始收缩温度较低。例如,一般延迟石油焦在1150至1200摄氏度时便开始出现线收缩,其收缩温度区间可达到500至600摄氏度。这些发现对于我们深入了解针状焦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。
炭素企业可依据这些热性能特性,挑选适宜的原材料,并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。若对电极的热性能有较高要求,那么应当使用具有优良热性能的针状焦。
优质产能基础
生产高品质的超高功率和高功率石墨电极,必须了解原料的多种性质,挑选合适的设备,运用优良的工艺技术,同时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。只有确保整个生产过程严格受控,才能为打造优质产能打下坚实基础。
国内炭素企业需在各个阶段努力优化,逐步提升自身水平,以减少与国外企业的差距。这包括深入研究原料,提升设备性能,以及改善管理流程等方面。
大家对国内炭素企业缩小与国外差距的看法如何?哪一环节的进步最为重要?不妨点赞、转发本文,并留言交流!
本站所有文章、数据、图片均来自互联网,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。
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。邮箱:admin@admin.com